進退出處網

錢玄同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人物簡介

錢玄同(1887-1939)浙江吳興人。原名夏,字中季,少號德潛,後更為掇獻,又號疑古、逸穀,筆名渾然。常效古法將號綴於名字之前,稱為疑古玄同。五四運動以前改名玄同。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H之後。1887年9月12日出生,浙江湖州人。1939年1月17日因右腦部溢血在北京病逝。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五ⷥ››”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議並參加擬製國語羅馬字拚音方案,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20世紀初在日本學習世界語,在《新青年》雜誌上載文提倡世界語,三十年代還為《世界日報》副刊《世界語之光》題寫刊名。著有《文字學音篇》、《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人物生平

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習師範,與章太炎、秋瑾等人交往。次年入同盟會。1908年,始與魯迅、黃侃等人師從章太炎學國學,研究音韻、訓詁及《說文解字》。1910年回國後曾任中學教員、浙江省教育總署教育司視學、北京高等師範附中教員、高等師範國文係教授、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編輯、北平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和係主任等。他在語言文字學方麵的主要貢獻集中體現在語文改革活動、文字、音韻和《說文》的研究等幾個方麵。在語文改革運動中,他是衝擊封建文化的一員猛將。他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態度很堅決。他率先在《新青年》上發表致陳獨秀的白話信,並敦請他人用白話作文。《新青年》也在他的倡議和影響下於1918年第4卷第1號始用白話文出版。他是國語運動的積極參加者。1917年,他成為“國語研究會”的會員,1919年,他成為“國語統一籌備會”的會員,並任常駐幹事。1925年,他與黎錦熙一起創辦並主持《國語周刊》。“國語統一籌備會”於1928年改組為“籌備委員會”,於1935年又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他都一直任常務委員。1931年,任國音字母講習所所長。1928年,他曾任辭典處國音大字典股主任。1932年,與黎錦熙共任《中國大辭典》總編纂。曾參與審訂由吳稚暉編寫的《國音字典》。

”1920年,《國音字典》由當時的大學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成為全國文字讀音的標準。後經修訂,更名為《國音常用字匯》。錢玄同為增修委員、起草委員,並負責最後審核。1931年定稿,改用北京語音為標準音。1932年由大學院(即教育部)公布,取代《國音字典》,成為全國標準讀音的根據。他為該書寫的《說明》對北京音係及其曆史和概述所取音讀都作了細致的描述。他還積極主張漢字改革。認為漢字難認、難記、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發展國語文學和傳播科學技術知識,主張廢除方塊漢字。“國語羅馬字研究委員會”成立後,他為委員。在他參加的“數人會”的努力下,“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製訂出來並於1928年由大學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成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是“注音符號”)。1922年,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4次大會上,他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並成為“漢字省體委員會”委員。1934年,又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並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2300多字。1935年,大學院公布了其中的324個字。這是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簡化漢字。此外,他還倡導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公元紀念法、漢字橫行書寫等。作為一位語文改革的活動家,他為國語統一和漢字改革先後提出近20個議案,發表幾十篇文章,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音韻學研究方麵,他的代表作是《文字學音篇》(北京大學出版組,1918年)。這是一篇全麵論述傳統音韻學的著作。其中既繼承了章太炎等的傳統音韻學的成果,又受到了高本漢的現代語音學研究方法和觀點的影響,在當時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被多人用做大學教材。

此外,他還著有《〈廣韻〉四十六字母標音》(《國語旬刊》1929年第1卷第9期)、《古音無“邪”紐證》(《師大國學叢刊》1932年第1卷第3期)、《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師大月刊》32周年紀念專號)等。其中多用現代語音學的知識分析音理,擬測古音,在方法論上有所創新。在文字學方麵,他著有《說文部首今讀》《說文音符今讀》和《中國文字學說略》(《教育今語雜識》1910年第1期)、《說文部首今語解》(《教育今語雜識》1911年第5、6期合刊)、《中國文字形體變遷新論》(《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月刊》1919年第1卷第1期)等論著。

現可買到《錢玄同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1

錢玄同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往事略集

1887年

(清光緒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二日,錢玄同出生。原籍浙江吳興(清湖州府歸安縣)。本名錢夏,玄同以字行。少年時字德潛,改掇獻。號疑古,有時自稱疑古玄同。父振常,清光緒間舉人,曾官吏部主事,晚年為紹興、揚州書院山長;又在蘇州工作。年六十二,始生玄同。玄同從幼生活在蘇州。兄錢恂,號念劬,清末曾任中國駐日本、英、法、德、俄、荷蘭、意大利等國使館參讚及公使。錢恂夫人單士厘(字受茲,浙江蕭山人),是我國最早邁出閨門、走向世界的知識婦女之一(比秋瑾、何香凝出國都還早),著有《癸卯旅行記》、《歸潛記》、《清閨秀藝文略》等。錢恂比玄同大三十四歲,單士厘在《清閨秀藝文略》跋語中稱玄同為“玄同小郎”(“小郎”即“夫弟”),玄同和其侄稻孫的年歲差不多。清光緒末年赴日本國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師範科。在日本國拜見章太炎(炳麟)於《民報》社,章太炎介紹他加入同盟會,同時聽章太炎講文學音韻學。結識的許多章門弟子,後來都成了著名的學者。

宣統年間歸國,任浙江嘉興中等學校國文教員。辛亥革命後,錢玄同先在杭州教育專署任科員、視學;1913年到北京,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附屬中學國文、經學教員。後又長期在國立北京大學兼課。1917年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為會員,兼任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常駐幹事,致力國語運動。北京高等師範係今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錢玄同從1913年到北京高等師範執教,連續在北京師範大學任專任教授二十餘年。他講授的課程,以音韻學為主,還有“說文研究”“經學史略”、“周至唐及清代思想概要”“先秦古書真偽略說”等。並長期任國文係主任。

1917年

他向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投稿,倡導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揭幕人之一,成為鼓吹新文化,攻擊封建主義,提倡民主、科學的勇士。他提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口號,明確了新文學革命的對象。他在一篇《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中提出改革大綱十三事,如用“國語”作文;規定語法之詞序;小學課本、新聞紙旁注注音字母;文章加標點符號;用阿拉伯號碼和算式書寫數目字;用公元紀年;書寫方式改左行直下為右行橫迤等,都是有關文化教育方麵重大改革的首倡。《文學學音篇》是錢玄同1917年在北京大學預科講授文學學音韻部分的講義。它是中國第一部音韻學通論性的著作,首次把古今字音的演變劃分為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現代六個時期,形成了第一個完整的漢語語音史分期方案。這種曆史的觀念,超越了傳統音韻學有點有麵而沒有曆史的研究方式。也正是在這一曆史觀念指導下,《文學學音篇》首次把近代音列入研究內容,指出《中原音韻》是近代北音的上源,拓寬了音韻學的研究範圍。從曆史的觀念出發,錢玄同分五章係統論述了古今音韻的發展。他從“注重之點,尤在應用方麵,不以考古為重”出發,把論述重點放在“於考古通今,其用甚大”的《廣韻》和由讀音統一會討論製定,當時尚未正式頒布的國音字母―注音字母上。

1918年至1919

《新青年》雜誌,錢玄同是輪流編輯之一。在這期間,他曾動員魯迅給《新青年》寫文章。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就是錢玄同催促他寫出的頭一篇作品,並且頭一次用魯迅作筆名。如眾所周知,《狂人日記》不但是篇白話文,而且是攻擊吃人的禮教的第一炮。錢玄同在教學和學術研究方麵的貢獻也是很顯著的。他所著的《文字學音篇》是我國高等學校最早的音韻學教科書。數十年來,影響頗大,迄今仍為音韻學家所稱引。當代許多音韻學家如羅常培、魏建功、白滌洲、趙蔭棠、王靜如、丁聲樹等或是他的學生,或受過他的教益。名史家黃現�[曾是他的研究生。錢玄同對於“經學”創見甚多。他有兩句名言:“考古務求其真,致用務求其適。”他發表在《古史辨》上討論上古曆史和儒家經書的文章,獨見很多,影響很大。郭沫若對錢玄同在古史研究方麵的一些觀點非常讚賞,說:“這些見解與鄙見不期而同,但都是先我而發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錢玄同在國語運動、文字改革方麵有突出的貢獻。他把文字音韻學精深的學術研究應用到國語統一、文字改革的實際工作中來。他既是國語運動的理論家,又是語言文字工作的實幹者。他早年積極宣傳漢語改用拚音文字,曾采用國際音標製定漢語拚音字母。後來他和趙元任、黎錦熙等數人共同製定“國語羅馬字拚音法式”。

1935

他抱病堅持起草了《第一批簡字表》。可以說。建國以後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製定和推行《漢語拚音方案》,錢玄同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做過很多堅實的奠基工作,他稱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驅。錢玄同反對封建主義文化製度,也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寫過一篇《關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合起來考慮,主張一麵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麵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的文化知識“喚醒國人”,使國人愛護自己的國家。他也說過“歐化”,說中國根本改革之路在“歐化”,他對“歐化”的解釋是“全世界之現代文化,非歐洲人所私有,不過歐洲人聞道較早,比我們先走了幾步。”“九一八”事變後,他痛恨日本國帝國主義。

1933

1933年,日寇侵入華北,他曾把眷屬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離開華北到南方去。當年他寫信給黎錦熙、羅常培說,自己“既無執幹戈以衛社稷之能力”,隻能以教書“騙錢糊口,無聊極矣!可恥極矣!”可見他精神的痛苦。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北平淪陷,北平師範大學西遷陝西。錢玄同因病未能隨校赴陝,也未能南下,隻得留在北平,1938年春,他恢複了舊名“錢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敵偽的順民。他常間接寄語隨北平師大遷至城固的好友黎錦熙等,說“玄同絕不汙偽命

”。1939年1月14日,錢玄同還到孔德學校處理李大釗的遺留圖書《九通》,把它賣給當時的北京女師大,幫助解決李大釗的子女生活窘迫問題。1月17日,錢玄同忽然右腦部溢血,在德國醫院逝世。錢玄同逝世後,當時的進步刊物《文獻》上發表署名樂顏的《悼錢玄同先生》中說:“五四”時代文化運動中錢玄同的“鬥爭精神的表現幾在任何一位同時代的鬥士之上”,“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是現代轉變期的代表人物”。又說:“平津淪陷以後,北方文化界處於暴日的鐵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慘;但錢先生保持著高潔的節操,雖和錢稻孫有叔侄之親,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誼,仍然不受包圍,不被汙辱,這種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的表現,也是使得我們感動興奮的。壯年以鬥士領導青年,中年以學者努力學術,晚年以義士保持名節,錢先生總算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五四先鋒

八十年前

有一位三十二、三歲的中年人在四處奔波。他身材不高,戴著近視眼鏡;夏天穿件竹布長衫,腋下夾一個黑皮包。他走到哪裏,哪裏就響起了高談闊論的聲音。他就是錢玄同。之所以四處奔波,是為了約稿,或跟友人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麵臨的種種問題。在“五四”文學革命的前驅者中,錢玄同可說是一員驍將,一位急先鋒。他雖然並不是發難者,但卻最早給發難者以強有力的支持。1917年初,當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之後,錢玄同立即在該刊2卷6號發表《通信》作為聲援,內雲:“頃見5號《新青年》胡適之先生《文學芻議》,極為佩服。其斥駢文不通之句,及主張白話體文學說最精辟……具此識力,而言改良文藝,其結果必佳良無疑。惟選學妖孽、桐城謬種,見此又不知若何咒罵。”此後,錢玄同又發表了《論應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應加標點符號,數目字可改用阿拉伯號碼,凡紀年盡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元,書寫方式“改右行直下為左行橫移”等主張。錢玄同的出陣,使陳獨秀、胡適在寂寞中深受鼓舞。陳獨秀對錢玄同的“崇論宏議”表示“欽佩莫名”。他在複錢玄同信中說:“以先生之聲韻訓詁學大家而提倡通俗的新文學,何憂全國不景從也。”胡適說,錢玄同對他的賞識使他“受寵若驚”,“自信心更強了”;又說,“錢教授是位古文大家。他居然也對我們有如此同情的反應,實在使我們聲勢一振。”尤其重要的是,錢玄同將“桐城謬種”和“選學妖孽”確定為文學革命的對象,擊中了當時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選》所選駢體文的舊派文人的要害。錢玄同認為:“六朝的駢文滿紙堆垛詞藻,毫無真實的情感,甚至用典故代替實事,刪割他人名號,去遷就他的文章對偶,打開《文選》看,這種拙劣惡濫的文章,觸目皆是。直至現在,還有一種妄人說,文章應該照這樣做。《文選》文章為千古之正宗。這是第一種弄壞白話文的文妖。”可見,錢玄同是從更新文學觀念和促使文章發展與時代發展步調一致的角度反對“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

作為文學革命的聲援者和呐喊者,錢玄同並不兼事創作,一生未做過一首新體詩。但是,錢玄同卻有很深的文學造詣。早在清末留學時期他就跟章太炎先生合辦《教育今語雜誌》,用白話文撰寫論文。坊間流行的《章太炎的白話文》一書,文章多出自錢玄同手筆。歸國後他又在浙江辦過《通俗白話報》。第一篇近於白話的論學書,就是錢玄同與陳獨秀在《新青年》3卷6號發表的通信。《新青年》雜誌從4卷1號起刊登白話文章,使用標點符號,也是錢玄同宣傳、鼓動、爭取的結果。此後,錢玄同用白話撰寫了大批雜文,對守舊文人和封建遺老進行了不妥協的鬥爭。他的文風慷慨豪放,有如長風穿穀,奔流擊石,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均有較高建樹。

催促新文學作品誕生並予以獎掖支持,是錢玄同“五四”時期又一曆史貢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就是魯迅在錢玄同的敦促下創作的。為約請魯迅替《新青年》寫稿,錢玄同常於下午4時來到紹興會館,一直聊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到位於琉璃廠的北高師教員宿舍――他把這種長談戲稱為“生根”,意即坐下不走,屁股生根。張勳複辟失敗之後的1917年8月,錢玄同跟周氏兄弟在補樹書屋的老槐樹下有一場石破天驚的談話。當時魯迅正用鈔古碑的方式消磨歲月。他認為當時的中國好比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裏麵的人們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臨死的悲哀。而如果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反倒使他們感到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錢玄同斬釘截鐵地反駁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魯迅終於答應了錢玄同的請求,寫出了振耳發聵的《狂人日記》。對於胡適嚐試用現代白話作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用古語,不抄襲前人詩裏說過的話,錢玄同表示“非常佩服,非常讚成”,讚揚他“知”了就“行”,以身作則,做社會的先導。

然而,錢玄同的學術造詣主要還是體現在文字學中的音韻部分。他既得章太炎先生真傳,又能綜合顧(炎武)、江(永)、孔(廣森)、段(玉裁)、戴(震)、嚴(可均)諸家之長,鑄古融今,自創係統。由於他能運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研究古韻,卓然成為音韻學界“古今中外派”的集大成人物。

國語運動

在中國近現代的國語運動中,錢玄同的建樹至少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一、審定國音常用字匯(曆時十年,合計一萬二千二百二十字)。二、創編白話的國語教科書。三、起草《第一批簡體字表》(計二千三百餘字)。四、提倡世界語。五、擬定國語羅馬字拚音方案。此外,他執教近三十年,開設過“古音考據沿革”“中國音韻沿革”“說文研究”等課程,為中國語言學界培養了大批英才。

在評介錢玄同的學術成就時,我們決不能忽視他在史學界的貢獻。他既反對“泥古”,又反對“蔑古”。他辨真偽,審虛實,求真信,成為了承襲清代道鹹年間今文家極盛餘緒而又啟發現代用科學方法擴大辨偽運動的第一人。一般人多以顧頡剛為古史辨運動的領袖人物,殊不知在這方麵對他啟發最大的是錢玄同,是錢玄同要他重新清理今古文之爭的公案造成了他辨古史的動機。早在1920年,錢玄同對顧頡剛說:“今文家攻擊古文家偽造,這話對;古文家攻擊今文家不得孔子真意,這話也對。我們今天,該用古文家的話來批評今文家,又該用今文家的話來批評古文家,把他們的假麵具一齊撕破。”顧頡剛認為這是一個極銳利、極徹底的批評,是一個擊碎玉連環的解決方法。他回憶說:“我的眼前仿佛已經打開一座門,讓我們進去對這個二千餘年來學術史上的一件大公案作最後的解決。”

任何人的學術成就都不是孤立取得的,都不可能與其人格無關。凡是跟錢玄同先生接交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個個性十分鮮明的人。他為人正直,生活儉樸,論學無門戶之見。與人交談時話多而急,莊諧雜出,尤嫻於近代秘聞軼事。“打通後壁說話,豎起脊梁做人”就是他的處世原則。他堅信凡事總是前進,決無倒退之理,因而能服膺真理,追趕時代。他年少時一度讚同保皇派主張,認為“皇帝聖明,德澤廣被”,因而撕毀譚嗣同的《仁學》,斥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的《�書》是“叛逆之論”。1903年至1904年間受章太炎、鄒容影響,很快就確立了民族民主革命立場,剪辮排滿,義不帝清。

不過,錢玄同也有一個遭人非議之處,那就是偏激。錢玄同也承認,他的主張常涉兩個極端,十分話常說到十二分。但這種“偏謬精神”往往包含著合理的內核,其核心是反封建精神。在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也幾乎要流血的舊中國,在跟肉體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頑固派作鬥爭的過程中,非有大力難開新地,非有堅兵難摧敵壘。

錢玄同晚年因國事蜩螗,外寇侵淩,常滿腔孤憤,抑鬱難語,“魂忽忽若有之,出不知其所往”。自熱河淪陷後,他有約三個月光景謝絕飲宴。但同時也使他更堅定了反帝愛國立場。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曾經留日的錢玄同即與日人斷絕交往。1933年5月,他書寫了《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七軍團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墓碑》。1936年,他跟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名提出抗日救國七條要求。日寇占領北平後,錢玄同複名錢夏,表示是“夏”而非“夷”,決不做敵偽的順民。他蟄居養屙,誓不?偽命。1939年1月17日因右腦溢血猝逝,終年52周歲。

錢玄同一生在新文學運動、新文化運動、國語運動、古史辨運動以及音韻學諸方麵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我們的國家、民族決不會忘記這種使它們引以為自豪的曆史人物。由於錢玄同多議論,少著述;加之他對於舊作采取了一種近乎苛求的態度,以致他的文章還從來沒有係統搜集,輯佚成冊。雖然錢玄同並未因其少著專書而損及其學術聲譽,但他的文章未能結集出版,畢竟影響了他學說的傳播,不利於對他進行全麵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作出準確的曆史定位。

錢氏日記

在眾多曆史文獻中,日記往往是最為接近曆史原初記錄的。因此,從還原或解讀曆史的角度看,由北京魯迅博物館編、福建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12卷本、近7600頁的《錢玄同日記》很值得學術界關注。

錢玄同日記始於1905年12月9日,迄於1939年1月14日,共35年,其間除1911年闕如外,其他年份均有所記。就時間跨度而言,錢玄同日記並不太長,但就起始時間看,明顯早於其他“五四文化名人。胡適日記始於1911年1月,葉聖陶日記始於1911年8月,魯迅日記始於1912年5月,錢玄同日記上限的提前,使其保留了其他日記少有的曆史細節。

和“五四”時期其他文化名人相比,錢玄同的突出之處在於其激進的姿態和偏激的個性。他率先明確抨擊“選學妖孽、桐城謬種”,並與劉半農合作“雙簧信”,給舊文學陣營以沉重的打擊。他率先提倡“左行橫移”的書寫方式,提倡應用標點符號、阿拉伯數字以及公元紀元,這一切在當時都很具建設性。但他的一些偏激主張在當時以及後來也很令人詫異。“五四期間激進或偏激者大有人在,錢氏所以格外引人注目與其率真坦蕩不無關係。他喜歡公開直截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十分話往往說到十二分,並且經常“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正是這種率真的個性,才使得錢玄同日記充分顯示出曆史碎片的原生態特點。近代以來,不少中國讀書人開始具備自覺的曆史意識,堅持日記的寫作和保存正是這種自覺意識所帶來的文化現象。許多文化名人留下的日記,的確也給後人研究那段曆史提供了種種便利。但是在讀一些文化名人的日記時,人們有時也會朦朦朧朧感到書寫者在有意無意地省略些什麽,感到曆史的複雜性或曆史人物的豐富性已被一定程度的遮蔽。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恐怕在於,曆史意識在促使人們自覺保存文獻資料的同時,也在提醒人們遺留文獻所應警惕的某種未知後果。就是魯迅、周作人的日記也不能例外。但錢玄同似乎沒有這些顧慮。如1917年9月30日是舊曆中秋節,魯迅、周作人的日記甚為簡潔,似乎隻對當天日常生活過程作一種謹慎而刻板的記錄。而在同一天錢玄同的日記中則不然:“今天是舊曆的中秋節。我這幾年以來很厭惡這個不適於實用的陰曆,因此,遇著陰曆的過年過節總勸��貞不要有什麽舉動(其實過年過節都是極平淡不足道的事情,就是陽曆年節我也沒有什麽舉動)。所以今天家裏一切照常。午後二時訪蓬仙。四時起偕蓬仙同訪豫才啟明。蓬仙先歸,我即在紹興館吃夜飯。談到十一時才回家宿矣。”這其中有客觀記事,但同時也明顯地帶上了錢氏好發議論的色彩。

作為文化名人,錢玄同一生交遊很廣,他的日記也因此有了關於章太炎、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黃侃等許多曆史人物的具體文字記錄,這些都是研究那段曆史的珍貴資料。錢玄同又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治學範圍涉及經學、史學、文字學以及音韻學等許多方麵,他在日記中常有自己讀書的心得和治學的思考。從他的日記,後人可以看到一代學人學術觀念的演變和讀書治學的曆程,也可窺見轉型時期的中國學術發展史的某些側麵。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原生狀態的錢玄同日記手稿是解讀或還原那段曆史的珍貴文獻,而影印本《錢玄同日記》的出版無疑具有特殊的文化學術意義。

人生片斷

《狂人日記》的催生者

1917年初,在北京高師國文部任教授的錢玄同就開始給《新青年》雜誌投稿,積極支持文學革命,參加國語研究會。錢玄同是章太炎的高足,學有本源,語多行話,振臂一呼,影響很大。因此,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通信、文章的作用非他人可比,並明確提出“桐城謬種”、“選學妖孽”為文學革命對象,深得陳獨秀、胡適等賞識。不久,他就成為《新青年》的輪流編輯之一。

錢玄同在向《新青年》撰稿的同時,也在為該雜誌尋求合適、優秀的撰稿人。他自然不會忘記在東京的同窗好友周樹人、周作人兩兄弟,認為他們是國內少有的文學人才。錢玄同經常到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的補樹書屋,"勸說周氏兄弟為《新青年》撰稿。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來,而其兄周樹人卻遲遲沒有動手。錢玄同做事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為能約到周家兄弟的稿子,不厭其煩經常拜訪他們。他與周樹人又都十分健談,常常是下午四五點鍾開聊,一直要聊到深夜十一二點方散,中間的晚飯也從未使他們的談話中斷。

一次,錢玄同又身著長衫,提著皮夾興衝衝來到周樹人的住處補樹書屋。錢見周書桌上一疊疊抄寫的古碑文,就問:“你抄了這些有什麽用?”答:“沒有什麽用處。”錢又追問:“那麽,你抄他是什麽意思呢?”“沒有什麽意思。”從這兒句對話不難看出,當時周樹人處於報國無門、救民無法,心中苦悶的境地。錢玄同再一次建議說:“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周樹人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麵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人死,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麽?”錢玄同同立刻爭辯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句話切中要害,打動了周樹人的心,使周走出隱默,終於動筆寫了抨擊吃人的舊禮教的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號上,署名魯迅。從此,周樹人一發而不可收,小說、雜文等作品不斷,在同舊世界的鬥爭中,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成為文化革命的主將。

錢玄同是魯迅《狂人日記》的催生者,其意義遠超過了文學革命。

雙簧戲和金心異的由來

1918年,為擴大《新青年》的影響,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關注,特別是要對一些守舊派思想進行全麵批判,編輯們煞費苦心。錢玄同和劉半農經過一番策劃,決定以一反一正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寫文章,引起爭論,批駁那些腐朽落後的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

1918年3月,錢玄同化名王敬軒在《新青年》上發表題為《文學革命之反響》一文,洋洋灑灑數千言,羅織新文化運動種種罪狀,攻擊主張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劉半農撰寫了萬餘言的《複王敬軒書》,針對王敬軒所提出的所有觀點一一加以駁斥,把實無其人的王敬軒批駁得體無完膚。這實際上是錢、劉二人演出的一場"雙簧"戲,故意製造一場論戰,以便把問題引向深入,喚起社會的注意。魯迅後來稱這場論戰是一場"大仗"。

錢、劉的"雙簧"戲上演後不久,真正的新文化運動反對派確實跳了出來。他們因王敬軒被批駁而坐立不安,要為王敬軒鳴不平了。

1919年春,赫赫有名的桐城派代表林琴南在上海《新申報》上的《蠡叟叢談》中發表文言小說《荊生》影射攻擊《新青年》的幾個編輯,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陳獨秀以狄莫影射胡適,以浙江人金心異影射錢玄同。林琴南在小說裏幻想出一個英雄"荊生",讓這個偉丈夫尋釁鬧事痛打田、狄、金三人,發泄他維護舊禮教、反對新文化的積怨,從精神上滿足了衛道者們的私怨。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曆史潮流不可阻擋。

為表示對林琴南使用的卑劣手段的蔑視,錢玄同雖有很多筆名,又常以“金心異”自稱,魯迅也常以“心異兄”、“心翁”稱之。他們都曾使用“金心異”這個名字寫文章,“回敬”過林琴南的誹謗、攻擊。

一生死過三次的人

錢玄同很唯物,從不諱言"死"字。

1927年,錢玄同年屆40時,還真打算在《語絲周刊》上發一期《錢玄同先生成仁專號》,他與朋友們準備了挽聯、挽詩、祭文等一些稿子,都是一些幽默的作品。當時正值張作霖進北京自稱大元帥,白色恐怖籠罩,為避免引起麻煩,這個專刊並沒有刊行。但在與南方交換廣告時,這個專刊的要目在南方某刊物上登出來了。不明內情的人一見目錄,信以為真,並互相轉告。一時間,錢玄同的朋友、學生紛致信函悼唁,在北京演出了一場悼念活人的鬧劇。當時,人們緘口不敢提"死",萬不得已說出此避諱,定要唾地三口以出晦氣。錢玄同敢於以"死"諧諺,非常人的膽識能為的。

1938年夏,北平漢奸文人、偽古物陳列所所長錢桐病故。漢口的英文《楚報》誤將錢桐為錢玄同,發了消息。他在南方的學子見到後,非常悲痛。雖北平已淪陷,仍有人寄去挽聯等悼唁。家裏人收到後,都瞞著他燒掉了,怕他生氣,因為他對接受日偽聘任的人有切齒之恨。

1939年1月,為解決李大釗子女生活困窘和籌措赴延安的路費,錢玄同拖著病體,四處聯係變賣大釗的藏書。1月17日傍晚,錢玄同從外麵回來,即感身體疲憊、頭痛,立刻送往醫院,確診為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僅52歲。

人物性格

恃才傲物

錢玄同的身世頗為奇特,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大家所熟悉的物理學家錢三強,是錢玄同的二公子。

錢玄同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62歲,難怪會有一個大34歲的大哥錢恂。父親死時,錢玄同還小,長兄為父,因此他對大哥錢恂很畏懼,錢恂是晚清的名人,曾在日本、俄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做過外交官,知道滿人怎麽回事,所以思想頗開放。錢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上世紀30年代初,他已經是很有名的教授,章太炎來北京講學,他執弟子禮甚恭,馬前鞍後唯唯諾諾,親自為老師翻譯,因為章的浙江話,很多北方同學聽不懂。他的這種舉動,一時傳為尊師的美談。其實他也隻是做做樣子,根據舊的家法,像他這種有違教誨的弟子,早就應該逐出師門。

當時不少學者都激烈偏執,但像錢玄同這麽極端,還真不多見。他自號“疑古玄同”,對過去的大師,常持堅決否定態度。作為古文派大師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錢玄同受老師影響,有非常高的古文經學造詣,然而他後來也拜今文經學大師崔適為師,並自稱“乃始專宗今文”。實事求是地說,對於古文和今文,錢玄同都是背離師門的逆徒。20年代初,錢玄同和大學剛畢業的顧頡剛討論今古文,以《聊齋誌異》上的故事舉例,說明他們這一代學人治學應該有的態度。書生桑生先後接納了兩名女子,這兩個不安分的女人,老是互相攻擊,一個說對方是鬼,一個說對方是狐,桑生起初以為她們隻是妒忌,說著玩玩,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發現她們果然是鬼是狐,事實證明兩個女人說得都對。這個故事正好可以用來麵對今古文之爭,今文學家說古文經過劉歆偽造,說得是對的;古文學家說今文不符合孔子的意思,也是對的。因此,現代學人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古文學家的觀點來批評今文學家,用今文學家的觀點批評古文學家,從相互指責之中,把各自的假麵目戳破。

錢玄同的舊學十分了得,像他這樣的弟子,做老師的想恨都恨不起來。他提倡廢除古文,甚至要廢除漢字,不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是為了要讓後人學起來方便,是純粹為後人著想。錢玄同能寫一手漂亮的隸書和篆字,曾用小篆抄寫章太炎的《小學問答》刻印出版,這事遭到了魯迅的指責,認為像他這樣激烈的人,不該這樣複古。

人本事大了,難免恃才傲物,章太炎就常常不可一世,他的幾位弟子,老實說脾氣都不小,擱一起便磕磕碰碰。先是大弟子黃侃和幾位鬧文學革命的師弟鬥氣。30年代初,章太炎帶著黃侃到北京講學,錢玄同對老師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對師兄卻根本不買賬。有一天,在章太炎住處,黃侃開玩笑地對錢玄同說:“二瘋,你來前,我告你!你可憐啊!先生也來了,你近來怎麽不把音韻學的書好好地讀,要弄什麽注音字母,什麽白話文。”錢玄同頓時翻臉,拍著桌子厲聲說:“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話文,混賬!”章太炎聞聲趕來,哈哈大笑,排解說不許再爭什麽注音白話文,都給我念日語字母。章的意思十分明顯,想想當年在日本一起學習的同門之誼,有什麽好吵的。

錢玄同不僅和黃侃心存疙瘩,和魯迅後來鬧得也不愉快。他們既是師出同門,又一起在《新青年》上打打殺殺,臨了卻分道揚鑣。眾所周知,魯迅寫小說,是因為受一個叫金心異的人教唆,金心異就是錢玄同。那時候,魯迅埋頭古籍,整日抄古碑,是錢玄同把魯迅從古書堆裏拉了出來,促使他成為新文化的一名旗手。可是錢玄同似乎更願意和周作人作朋友,對魯迅則敬而遠之。魯迅死了以後,錢玄同寫文章紀念,不願多談對方的不是,然而對魯迅情書中提及他的那幾句話,依然耿耿於懷。因此,他隻說他們之間曾經很投機,說魯迅“治學謹嚴”,但是“多疑,輕信,遷怒”。對於曾經大吵過一架的黃侃,在他死後,錢玄同的評價是“小學本師傳”、“文章宗六代”,說他是同門中的“雋才”,這裏麵顯然有客氣的成分,因為畢竟走的不是一條路。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客觀地說,錢玄同和魯迅還應該算是同路人,他們的方向大致相同,隻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人各有誌,錢玄同的奮鬥目標,和劉半農一致,是語音方麵的革命。劉半農帶著大批科學儀器,從法國載譽歸來,錢玄同曾非常激動,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知音。

反綱常名教的完人

錢玄同出身於清末一個舊官吏家庭,所受封建禮教頗多頗嚴。所以,他對三綱五常等舊禮教最痛恨,反對也最堅決,激烈的言論很多,是一個敢於向舊禮教宣戰的先鋒大將。但是,他自己卻是一個極守禮法的人。

錢玄同出生時,父親已62歲,哥哥已34歲,父兄對他管教甚嚴。他少年時父母雙亡,一直跟隨兄嫂生活,凡事必稟命於兄長。他對兄嫂十分尊敬,每到陰曆年必攜妻、兒一起到哥哥家拜祖先。錢玄同到晚年,已80高齡的嫂子編著關於清代閨媛詩文,他親自去複印、校對,並為此書編了一個依"廣韻"排列姓名的索引。他對與自己年齡相差無幾的侄子們也十分友愛。

錢玄同反對包辦婚姻,主張自由戀愛。但他與由哥哥包辦的妻子徐□貞關係非常和諧。妻子身體不好,他關心體貼,照顧周到。舊社會文人嫖娼、納妾都是平常事,錢玄同從不嫖娼,說“如此便對學生不起。”有人以他妻子身體不好為由勸他納妾,他嚴辭拒絕,說:“《新青年》主張一夫一妻,豈有自己打自己嘴巴之理。”他還說:“三綱像三條麻繩,纏在我們的頭上,祖纏父,父纏子;子纏孫,一代代纏下去,纏了兩千年。新文化運動起,大呼解放,解放這頭上纏的三條麻繩。我們以後絕對不許再把這三條麻繩纏在孩子們頭上!可是我們自己頭上的麻繩不要解下來,至少新文化運動者不要解下來,再至少我自己就永遠不會解下來。為什麽呢?我若解了下來,反對新文化維持舊禮教’的人,就要說我們之所以大呼解放,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借著提倡新文化來自私自利,新文化還有什麽信用?還有什麽效力?還有什麽價值?所以我自己拚著犧牲,隻救青年,隻救孩子!"

他大力支持長子秉雄自由戀愛,多次表示做父母的絕對不幹涉。1937年7月15日,他親自發請柬邀請親朋好友百餘人到中山公園今雨軒,為其長子舉行訂婚儀式。他即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讚自由戀愛是進步,並再次大聲呼籲:“反對包辦式的婚姻!“後來,他又請黎錦熙等摯友為長子的《訂婚紀念冊》簽名留念。

錢玄同在思想上勇於衝破舊禮教的揭絆,而行為上則嚴於律己,看似矛盾,實則是言行高尚的統一。黎錦熙就曾說:"錢先生自己一生在綱常名教中,可真算得一個u2018完人u2019。又說:“他一生安身立命之處,還是u2018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u2019之u2018功利主義u2019,墨家的人生觀。”

幽默教授

中國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錢玄同30年代起一直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36年,錢玄同在北師大中文係講傳統音韻學,講到“開口音”與“閉口音”的區別,一同學請他舉一個例子,他說――北京有一位京韻大鼓女藝人,形象俊美,特別是一口潔白而又整齊的牙齒,使人注目。女藝人因一次事故,掉了兩顆門牙,應邀赴宴陪酒時,坐在賓客中很不自在,盡量避免開口,萬不得已,有人問話才答話。她一概用“閉口音”,避免“開口音”,這樣就可以遮醜了,如這樣的對話:“貴姓?”“姓伍。”“多大年紀?”“十五。”“家住哪裏?”“保安府。”“幹什麽工作?”“唱大鼓。”

以上的答話,都是用“閉口音”,可以不露齒。

等到這位女藝人牙齒修配好了,再與人交談時,她又全部改用“開口音”,於是對答又改成了:“貴姓?”“姓李。”“多大年紀?”“十七。”“家住哪裏?”“城西。”“幹什麽工作?”“唱戲。”學生聽了都大笑。

從不判卷子的教授

錢玄同是五四時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其中之一即是:他從不批改學生們的考卷。

錢玄同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燕京大學等處任教,各校對這位大學者的這一“陋習”雖說無可奈何,但也各有對策。

北京大學為此特意刻了一枚木質圖章,上書“及格”二字。錢玄同收到考卷後,即直接送到教務室,由教務室統一蓋上及格的圖章,而後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別記入學分檔案。

北大的寬容態度,使錢先生對自己的做法愈發地得意,竟向外四處推廣,及至他到燕京大學兼課時,仍舊照此辦理。不料此番他碰了個釘子:學校方麵竟將他送上的未判考卷原樣退回。錢先生登時也來了脾氣,毫不退讓,又將考卷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丸校方很是生氣,警告錢先生,如再次拒絕判卷,將按照校紀對他進行懲罰,拍發相當數額的薪金。錢先生對此立即作書一封,言道:“判卷恕不能從命,現將薪金全數奉還。”信內附鈔票若幹。

這場官司的結局究竟如何,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但錢玄同從不判卷的大名,卻從此在北京城內四處傳開。

不恥下問

錢玄同雖說在判卷方麵架子極大,但說到治學求知,錢先生則是虛懷若穀,常常不恥下問,充分體現了一位著名學者嚴謹的治學風範。

錢玄同在北大講授的是音韻學。他口才流利,思維敏捷,講課時滔滔不絕,風趣詼諧,深受學生們的歡迎。但是,在一堂講授廣東音韻的課後,他竟收到了一位廣東籍學生李錫予的信,對他的講授提出了不同意見。

錢玄同認真地閱讀了李錫予的來信,認為李講的有道理。下次上課時,錢先生當眾宣讀了李的來信,他不僅表揚了李錫予,還坦率地承認,自己不是廣東人,對廣東音韻確實是不甚了解。同時,他還希望同學們都能獨立思考,對他講課中的不當之處,多多提出批評與糾正。錢玄同作為聞名中外的著名人物,竟能不恥下問,虛心向學生求教。他這種嚴肅認真的治學態度,深深地贏得了廣大師生們的尊敬。

家庭成員

錢恂,曾任清朝出使荷蘭大臣和意大利大臣,主持湖北自強學堂。

錢三強是著名物理學家。

聯集欣賞

打通後壁說話;

豎起脊梁做人。――自題(生平座右銘)

文章真處性情見;

談笑深時風雨來。――贈友

素王之功,不在禹下;

明德之後,必有達人。――與周作人等合挽章太炎

小學本師傳,更�繹紐韻源流,黽勉求之,於古音獨明其真諦;

文章宗六代,專致力沉思翰藻,如何不淑,吾同門遽失此異才。――挽黃侃

纘蒼水、寧人、太衝、美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誌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複中華,國土雲亡,是誠宜勒石紀績,鑄銅立像;

萃莊生、荀卿、子長、叔重之道術於一身,文史儒玄,殫心研究,凡著書廿種、講學卅年,期欲擁護民彝,發揚族姓,昊天不吊,痛從此微言遽絕,大義無聞。――挽師章太炎

擅國語,考方言,聲韻多端,精求無間,標準讀音全賴商定,廣韻集韻亦得銓明,君對國人實多貢獻;

與人忠,執事敬,年力鼎盛,進德何窮,詎意旬日之內,惕夫斯�錆隼聰�侵,少者強者竟爾夭歿,我聆噩耗能勿慘傷。――挽弟子白滌洲

當編輯新青年時,全仗帶情感的筆鋒,推翻那陳腐文章,昏亂思想,曾仿江陰四句頭山歌,創作活潑清新的揚鞭瓦釜,回蕩在文學革命旗下,勳績宏多,更於世道有功,是痛詆乩壇,嚴斥臉譜;

自首建數人會後,親製測語音的儀器,專心於四聲實驗,方言調查,又纂宋元以來俗字譜,打倒繁瑣謬誤的字學舉隅,方期對國語運動前途,貢獻無量,何圖哲人不壽,竟禍起蟣虱,命喪庸醫。――挽劉半農

錢玄同的觀點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作為代表:“我再大膽宣言道: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難道.

為人友善,柔以招損;

治許舍義,訓以逃難。――楊樹達挽錢玄同

滯北最傷心,倭難竟成千古恨;

遊東猶在目,章門同學幾人存。――許壽裳挽錢玄同

戲語竟成真,何日得見道山記;

同遊今散盡,無人共話小川町。――周作人挽錢玄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最后编辑于: 2025-07-04 16:56:28作者: 進退出處網

相关推荐